在广东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”的政策春风中,“双百行动”同步释放动能,乡村振兴正迎来多元赋能的新机遇。为充分发挥高校专业优势,以艺术激活乡土活力,“白葛”争流青年突击队继2024年在佛山高明区斩获省级荣誉的乡村彩绘实践后,于2025年再度整装出发——8月18日起,团队赴清远市清新区禾云镇井塘村开展为期七天的墙绘实践活动,以墙为纸、以彩为媒,将前期调研的细致考量、设计的匠心巧思,转化为一幅幅承载乡土情怀与发展愿景的生动画卷 筹备:深调研、精设计,让墙绘“扎进”乡土里
“不打无准备之仗,不绘无温度之画”,这是“白葛”争流突击队开展实践的核心准则。早在项目启动前的6月20日,团队便提前奔赴井塘村,与村委会干部、村民代表展开深入座谈:从村史民俗、产业特色到村民对人居环境的期待,从墙面位置、墙体状况到周边景观的协调性,队员们逐一记录、现场标记,生怕错过任何一个能让墙绘“融入乡村”的细节。“当时村民提到,希望能看到咱们井塘村的清水田、邻里情,还有这些年村委会带着大家搞绿化的成果,这些都成了我们设计的‘灵感种子’。”队长刘诗音回忆道。


前期调研记录
暑期期间,团队依托专业优势,将调研收集的“乡土素材”转化为设计初稿:结合井塘村“山水相依、农耕为基”的特点,初步规划“清水润家园”“人心相聚暖”等六大主题方向;针对不同墙面的尺寸与位置,调整画面构图。设计过程中,指导老师李淑敏带领下团队多次通过线上沟通向村委反馈方案,根据村民建议优化细节,最终在8月初确定了兼具艺术性与在地性的终版设计图,为后续实践打下坚实基础。
实践:破难题、重协作,用匠心勾勒乡村美
抵达井塘村后,实践团队首先面临的便是墙面“先天条件不足”的挑战:部分墙面存在发霉、脱皮现象,周边杂草丛生不仅影响施工空间,还可能影响墙绘长期保存。“不能为了绘画破坏墙面本身,更要给村民留下整洁的环境。”团队迅速制定解决方案:用温和制剂处理斑驳墙体再用小铲具清理墙面霉斑,避免大规模损伤墙体;全员动手拔除杂草、平整地面,既为墙绘腾出展示空间,也为后续墙面修护做好铺垫。


墙面处理前后对比
绘画环节中,团队延续“分工协作、质量优先”的模式:擅长构图的队员负责勾勒线条,色彩敏感度高的队员把控配色填充,擅于拍摄的队员则同步记录创作过程。指导老师赵研延每天穿梭在各面墙之间,从人物表情的生动度到文化元素的准确性进行细致指导——比如绘制“清水润家园”板块时,老师提醒队员 “村民围坐交谈的神态要自然,眼神里得有分享的笑意,才能体现井塘村‘心往一处想’的凝聚力;传递劳作成果的手势要舒展,呼应‘共享收获’的温情理念”。
赋能:传文化、促共建,让墙绘成为振兴“桥梁”
“每一面墙都是一个故事载体,每一笔色彩都是一次文化传播。”在创作“人心向聚暖”板块时,队员吴静雯特意加入了村民围坐分享丰收果实、村委干部讲解政策的场景,“这是我们调研时看到的真实画面,希望通过画笔让更多人感受到井塘村‘党群同心’的凝聚力。”而“岁月皆安恬”中老人树下摇扇的悠闲、“庭院四季美”里春有花、秋有果的景致,则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乡村生活的平和与美好,让观者瞬间get到“此心安处是吾乡”的归属感。

“岁月皆安恬”墙绘
成果:聚力量、启新程,青春实践未完待续
七天的实践虽短,却结出了丰硕的成果:团队完成10面高质量主题墙绘,涵盖生态保护、党群共建、邻里温情等六大维度,每一面墙都成为井塘村的“新地标”;团队成员在实践中提升了艺术创作与沟通协调能力,更深化了对乡村振兴的理解。村书记王咏强表示:“广东白云学院的团队,用画笔把村的美、村民的情都画了出来,不仅美化了环境,更凝聚了大家共建家乡的劲儿。”

墙绘组图
“流水不争先,争的是滔滔不绝。”此次井塘村实践,是“白葛”争流突击队参与“百千万工程”的又一次生动尝试。据了解,团队已与禾云镇建立长期合作意向,后续将定期回访维护墙绘,并根据乡村发展需求提供更多文化创意支持。未来,团队还将动员更多高校青年加入,把在井塘村积累的“调研-设计-创作-传播”模式推广到更多乡村,用青春力量为广东“百千万工程”绘就更多“一墙一景满是情”的振兴图景!(图文/建筑工程学院赵延研 责任编辑曾进、赵利兴)

突击队队员合影